日本神奈川大学刘新玲博士来访
    应张学同研究员邀请,日本神奈川大学博士后刘新玲来苏州纳米所交流,并作题为“纳米/手性二氧化硅材料的仿生合成与拓展”的学术报告。
  
  刘新玲博士2013年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7年于日本神奈川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应用;2)手性无机纳米材料。
  
  报告摘要如下:
  
  生物体内的无机矿物大多是在有机物的调控下形成的,具有合成条件温和、结构精巧、功能优越等特点,这些经过生物进化选择的矿化过程为材料设计与合成提供了诸多灵感和启示。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硅藻细胞壁中的二氧化硅(SiO2)矿物的形成机制,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和硅藻体内所包含的胺类生物分子功能类似的高分子—聚乙烯亚胺(简称为PEI),以线性结构、具有结晶特性的PEI高分子自组装体为模板/催化剂/骨架来诱导SiO2的沉积,发展了一种独特的仿生可控合成SiO2的手段,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得到不同微纳米结构的SiO2粉体和薄膜,进一步发展出了多种功能复合材料(如亲疏水薄膜、发光体、催化剂、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手性是指物体和其镜像不能重叠的特性(如同左右手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属性,绝大多数有机物都具有手性,然而手性的概念很少在无机物中提及。在上述仿生合成手段的基础上,我们将有机物的手性特征巧妙地转写到了无机材料体系中,合成出了耐高温(900度)的手性SiO2纳米纤维,并由此衍生出了其它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硅、过渡金属氧化物、TiO2、碳纳米材料等)以及手性高分子。(供稿:方丹)